今天小编将国家工信部电子元器件行业发展研究中心总工程师---郭源生ppt下篇精彩内容全部呈现给大家,希望大家能够有更多的收获哦!
二、分析现状 正视问题( 思考行业问题 寻找突破方向)
传感器是影响和制约物联网发展主要因素
两院院士陈俊亮:“物联网时代正向我们走来,过去人们所幻想的万物联网,智能社会的图景,如今正随着传感技术的发展逐渐成为现实。物联网的技术瓶颈在哪?”
“我们现在的物联网更大的缺陷首先是在传感器上,我们国内传感器种类很少,产量不够,这是我们国家物联网发展存在的更大的短板。”
议题:被概念化 边缘化严重 分散度进一步加剧
国内外产业现状及存在问题
据2013年度美国官方报告:全球从事敏感元器件与传感器研制生产厂家、公司约6500多家(美国1300多家、日本500家、欧洲1100多家、俄罗斯600多家,中国1200家(增长快),其它国家和地区500多家);实际增长约17.5%,非军工应用约占71%,大多用于民用消费类电子产品。
产业发展具有一定的持续性和稳定性。同时看出:从过去的军用转为民用的趋势明显,产业、市场向亚洲,特别是向中国转移趋势更加明显。
见下表
预计在未来五年内,全球传感器总量复合年增长率将超过15%(仍然是高增长行业)。
预计2015年全球市场将达到1770亿美元(各类敏感元件与传感器),由于可穿戴、智能制造技术加快和全球经济复苏等因素的影响,市场需求可能出现更大幅度增长。
部分行业应用正在加快,特别国内产业结构调整与转型升级加速,一带一路的战略实施,例如,在汽车、家电、装备类、医疗、环保等应用,传感器用量大幅增加。在农业、环保、医疗卫生以及食品检测类应用,特别是物联网技术的应用是突如其来、无法估量。
国内传感器产业分布情况与行业发展分析
· 国内近5000家仪器仪表企业中,有1600多家不同程度的生产制造敏感元件及传感器(国内统计数)
· 国内各省市理工科大专院校、科研机构都有不同程度的传感器研发、小批量生产敏感元件及传感器
· 由于非专业型企业比例较高,因此在企业中传感器为附属产品,产值相对较低,而且重视程度不够。
· 无论哪种类型企业,传感器产值过亿的仅占总企业数量的13%,全国不足200家。产品种类齐全的专业厂家不足3%。
与国外相比,在产品品质、工艺水平、生产装备、企业规模、市场占有率和综合竞争能力等方面仍不能与国外同类企业实力抗衡。同国际先进水平相比,新品研制仍落后 5-10 年,而产业化规模生产技术工艺则落后 10-15 年。
现阶段我国市场主要应用的传感器绝大部分仍要依赖于进口,主流市场产品依赖国外配套的情况尤为突出。
国内行业整体存在的具体问题如下:
1、对产品技术、产业规模状况缺乏深刻认识和参与能力
对传感器带有偏见和片面的认识,往往与集成电路产品、技术、工艺、规模进行对比;缺乏有雄厚实力和战略眼光的企业家,大企业看不上,小企业投不起;资源难于整合:有钱人不懂,明白人没钱,两者又很难结合。
2、行业自身文化与产业化不相适应
由于产品技术含量高,产品的多品种、小批量行业特征,习惯小规模和小团队运作,喜欢小而全、缺乏大而专的意识,不断分拆;导致行业企业数量多而规模偏小。这与国外完全不同。
3、缺乏技术开发和产业化发展等专业人才
企业缺乏核心技术和自主知识产权,围绕组装、集成、结构创新,导致行业门槛太低,什么人都能干,缺乏技术创新和产业化的高端人才,特别是国际化领军人才。同时缺少龙头企业的引领和带动,使得产业重组和资源整合难于形成。
4、市场适应性与拟合度不高而综合成本过高(三高一低)
一是应用行业对企业和产品的认识偏见,要求规模等各种资质条件太高。
二是受体制、机制、关系经济的影响,市场运行成本太高;
三是生产与应用技术结合难度较高(用的不知怎么造出来和怎么用,造的不知在哪用为啥用);
企业规模和标准化配套能力、售后技术支持与服务能力较低。
成为产用结合较大的障碍和阻隔,及产业化发展的更大瓶颈。
5、缺少国际化通道与桥梁,与国际化市场对接能力不够。
缺乏全球化市场观念和发展思路,及整体战略合作能力;
与国外企业合作基础实力较差;
缺乏国际市场对接机构和信息桥梁作用的平台。
6、企业体制和机制严重制约
现有规模较大企业中,传感器并非主流产品,不够重视,国有体制决策体系复杂、慢、缺乏市场生存压力,内部缺乏创新发展活力和创新动力。民营企业缺乏创新资源和能力。
从企业角度看存在的具体问题:
· 缺人:现有企业缺乏创新型人才团队。人才结构单一,行业内业务员出身、科技人员自主创办企业居多,不愿做大同时也不会做大。缺乏行业技术领军人才,以及高级工艺技术人员群体;缺乏国际化市场、技术、信息等复合型人才。
· 缺乏自主研发的、具有核心技术与核心竞争力的产品:大多是互相模仿,或是模仿国外同类产品,简单引进后没有消化、吸收再创新,缺乏新原理、新材料的产品技术与工艺创新,只能通过价格体现竞争优势。
· 缺资金投资少、装备差、企业整体规划小:现有产品产业化基础能力较差。至今来看仍缺乏较大的持续的投资;工艺设备落后、制造装备水平差,产业化能力不够(苦苦支撑着)。
· 市场对接能力和沟通机制影响:生产企业与应用单位技术阻隔没有打通,缺乏结合基础通道和桥梁;缺乏科技成果向市场转化能力和机制。
三、确立目标 合理规划(寻找规律 营造环境)
国际传感器产业园建设要素与构想---“传感谷”; 技术辐射和功能特色区
自然环境、产业环境双生态国际化产业园区
建立以人为本、环境优美(无污染和雾霾)、节能减排,以及硬件环境及公共服务设施完整的自然生态园区;
打造上下游产业链完整、相互配比合理、市场服务短距离对接、公共服务齐全、人才优势突出的产业生态园区。
传感谷需要产业聚集和培育并举
设计规划总体目标:在国内外现有企业、人才、技术、市场等资源基础上,结合国内区位优势、政策优势,通过政、产、学、研、用、服立体化发展和推动,以及国际交流与协作、人才引进与培养等形成对接平台;整合国际产品开发、检测、标准、市场应用等技术,在国内适合地区,打造一个自然环境良好、产业环境优越的“双生态”产业链:国际化的传感器产业园---中国“传感谷”。
通过产业集聚,在5年时间内,形成一个聚集有500余家公司和科研院所组成的结构合理、产业链完整、产业优势与品牌特色突出、具有国际化市场对接能力和知名度,全球唯一的国际化传感器产业园区。实现年销售额2000亿元人民币(300亿美元)以上,并以年增长大于20%速度增长。
目前需要解决的问题(存在问题及建议)
迫切需要成立国家支持主导下的传感器产业联盟,开展国内外行业、企业技术、人才、市场等信息资源的衔接和协调;推进“传感谷”整体规划、设计、实施;促进产业化发展及行业整体能力提升。
· 当前主要是园区选址与落实:需要与常州、张家港、昆山、杭州、广州、重庆、武汉、天津、济南等有意愿的城市加速沟通与对接,选取并确定一个在政策条件优厚、自然环境适宜,能够招凤引凰、吸引人才和企业落地入驻的地方。
· 同时需要与德国、美国、日本等相关机构建立实时沟通信息的桥梁通道,形成常态化机制。
· 需要与国内相关行业机构保持信息沟通与商讨,推进研究机构、检测机构、市场应用对接机构等服务平台建设。
· 进一步研究制定园区具体总体目标、分阶段实施内容、工作计划与措施等详细实施规划方案 。
郭总工的PPT全篇已经奉送完成,有没有又学习到了很多内容?有没有对传感器市场又有了全新的认识?
下期我们继续为您奉上《第十二届中国气湿敏传感技术学术交流会》其他专家大佬的课件,敬请期待,锁定“炜盛科技”。
电话:17513176192
邮箱:cnsales@winsensor.com
地址:郑州市高新区金梭路299号